徐春广

低应力制造技术的开创者,创建了构件内部残余应力原位量化无损检测与变形控制理论和技术,实现了加工过程构件变形控制的开拓跨越,解决了我国尖端领域高新装备制造质量和服役可靠性的多项卡脖子难题。

牵头制定了1项国际标准、3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授权8项国际发明专利、68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5部专著、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获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主任、公安部801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第20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副主席等,主创了“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和“中国超声检测大会”等著名会议。

 

基本介绍

一.创建了低应力制造系统技术。原创了低应力焊接、增材、切削和铸造等低应力制造系统,体系化实现了加工构件精度保持能力的革命性跨越。

提出了加工过程中构件残余应力均衡控制模型,解决了弱刚度铝合金铸造箱体加工、大型曲轴热处理、含能材料固化、弱刚度金属舱体焊接与增材构件等变形开裂控制的理论和技术难题,跨越提升了多个高端装备构件性能和精度保持能力,国际首创。

二.创立了多维精密超声检测技术。颠覆传统超声检测、由二维到多维、由定性到精准,系统化实现了变曲率和复合材料构件超声检测的跨代发展。

提出了多维高频超声衰减补偿模型,解决了长期制约复合材料绝热壳体、复杂形廓铝合金构件、发动机叶片等尖端装备核心构件缺陷“测不准、测不精、测不清”的卡脖子难题,检测分辨力和检测水平国际领先。

三.创新了材料性能原位检测控制技术。创造残余应力超声检测与调控技术标准体系和国家基准,系列化实现了大型构件残余应力原位检测与调控的本质飞越。

提出了原位检测和残余应力阵列调控模型,解决了大尺度钢结构、大型钛合金机翼、复兴号高铁转向架、大兴机场主梁钢结构和油气管道等焊接和加工残余应力现场检测评估与变形控制技术难题,检测分辨率和检测能力国际领先。